首页 > 学思践悟

涓涓细流汇入时代洪流——读“新旅”和“锡流”抗日救亡运动史有感

时间:2021-08-10  来源: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一百年前的上海石库门,革命星火在这里初燃,掀起了气壮山河的惊雷巨澜,一百年前的嘉兴南湖,一叶红船从这里起航,越过激流险滩,穿过重重关山,成为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在百年历史长河和岁月惊涛中,总有一些湍急时刻被人们铭记,总有一些精神丰碑永远地矗立。

  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在我的家乡江苏淮安,位于河下古镇的新安小学少先队员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特殊回信,来信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指出,新安小学是“新安旅行团”的母校,当年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自近代以来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抗日阵地,涵养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新安旅行团便是其中鲜明的红色印记之一。新安小学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1929年创办。1935年10月,该校14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以长途修学方式,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号召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奋起抗战。前后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先后参加团员六百多人,为争取抗战胜利、全国解放作巨大贡献,被冰心盛赞为“民族解放的小号手”。

  无独有偶,在我如今生活的无锡,80多年前的阳山脚下,同样上演着一段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英雄事迹。1937年11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导下,一群不甘心做亡国奴的无锡进步青年,从锡西阳山陆区小学集中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他们一边积极宣传抗日,一边寻找党的组织,足迹历经五省,行程1000多公里,最终分别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和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后全部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奔赴抗日前线。

  无论是苏北平原的新安旅行团还是太湖之畔的锡流队伍,都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和抗日烽火的硝烟中诞生、成长起来的,他们以自身唤醒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在中国青少年抗日运动史上留下了光彩灼然的一页。

  据记载,当年新安旅行团成员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年仅12岁,锡流队伍中最大不过36岁,最小的只有14岁。当我们重返历史现场,很难想象,一张张青涩甚至稚气未脱的面孔,是在怎样的理想信念感召下,毅然踏上一场生死未卜的远征。在出发前,他们立下了“为民族生存奋斗”的豪迈志向,一路以天为被,以地为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无锡博物院典藏的近现代文物中,有一条破旧的军毯仿佛诉说着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捐赠人在毯子上缝了一块白布,上书:“四十年前百少年,兵分五路气冲天。沙场浴血身何顾,四化长征一马先”。据当年锡流成员回忆,在江南的冬天,湿冷刺骨,流亡途中,找一处破庙遮风避雨,几人合一条军毯席地而睡就是行程的常态。这条军毯,成了锡流历史的见证与写照,更成为以锡流为代表的抗日救亡精神的标志。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这群青年人却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一路西进南迁,弦歌不辍。他们每到一处,便用放映抗日电影、教唱救亡歌曲、表演街头歌舞剧、编辑出版刊物等方式教育发动民众,积极宣传抗日图存的主张。可以说,在那个万马齐喑、九原板荡的年代,一群怀揣理想初心的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正如一颗颗流动的革命火种,烛照着风雨如晦的神州大地,催动民众抗日救亡的思想觉醒。

  在翻阅史料时,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当年《新华日报》在对新安旅行团事迹专题报道中提到,在桂林,“新旅”以天然溶洞为课堂,教当地民众读书写字,至今七星岩的崖壁上还留着他们的标语“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教育乃国之根脉,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类似新旅的团体以自己实际行动守护着华夏大地的文化基因,赓续了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

  值得称颂的是,在幸存下来的新安和锡流青少年中,大部分历经革命风雨的洗礼,成长为新中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骨干力量,如在锡流青年中,新中国成立后走出了6位省部级和30多位厅局级领导干部,而“新旅”则为国家培养了横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杰出人才200余人,成为一支投身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名副其实的劲旅。“新旅”和“锡流”是当年众多英勇的抗日救亡团体的一个缩影,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全面抗日和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留下的足迹,串联起了英雄儿女反对侵略、救亡图存的光辉历程,勾勒出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谱系,奏响了全民族抗日救亡雄浑乐章中的澎湃旋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无论如一千多年的《旧唐书》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还是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们理应在内心叩问,学习光荣历史、重温光辉事迹,该如何观照现实、远观未来?诚然,远离了战乱频仍,告别了物质匮乏的当下,我们已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口口相传这样的原始方式去播撒火种、唤醒意识,但追寻理想信念的步伐却不应停下。相反,当我们的坚定与豪情可能被具体的琐碎所消磨,当个人的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消解时,那份信念与初心穿过历史的烟云,却显得愈加厚重而清晰。

  在6月29日中国共产党七一勋章颁授现场,一双颤颤巍巍、贴满膏药的双手引起了国人关注。她就是64岁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2008年,张桂梅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累计帮助1800多名大山女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用12年的矢志不渝诠释了为他人燃灯的初心使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淡薄名利,躬耕田畴,却胸怀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伟大的梦想。将初心写在了他一辈子热爱的田野上;以84岁高龄临危受命,逆行出征的钟南山,以生命护佑生命,镌刻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如磐初心……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平凡英雄,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深刻印证“以恒心守护初心、视使命为生命”的铮铮誓言,共同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回望,当年新旅和锡流一路跋涉的铿锵足音早已成为新时代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无数先辈筚路蓝缕的使命实践内化为当代共产党人整装待发的责任担当。我们可以预见,在诞生新旅和锡流事迹的江淮大地,更多强富美高的新画卷将在这里徐徐铺展,更多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故事将在这里续写。(市税务局  陈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