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思践悟

感悟“四唯”准则中的“大学问”——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时间:2022-05-31  来源: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习近平在正定》是一部反映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工作经历的纪实作品,文风质朴,内容翔实,思想深刻。这段经历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施展政治才华,展现历史担当的“试验田”;这段实践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和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沉浸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轨迹中,我获得了一场心灵洗礼,受到了一次党性教育。他一贯坚持的“四唯”思想准则和工作准则,蕴含了做人、干事、为官的“大学问”,至今仍然激荡着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灵魂。

  于“做人唯正”中,夯实“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生基座。习近平说,如果忽视党建工作,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他和县委班子成员带头严于律己,勤政廉洁,认真落实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的“县委六条”,花大力气解决党员违法违纪问题,“三令五申刹住吃喝风”解决领导班子组织生活涣散软弱等作风问题,提出了“三对照”“三种教育”的要求。他生活作风朴实,一日三餐在机关食堂,和其它同事一样排队打饭、围一起打地摊;下乡骑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吃饭在乡镇食堂,粮票、饭费如数交纳......而今,百年大党继往开来。持续推进新时代党建工作,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发扬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形成正风正气,汇聚成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于“做官唯民”中,深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情怀。习近平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离开军办的工作岗位到正定。他认为基层,才离群众最近最接地气,最能感受社会的脉搏。为了了解群众想什么,有什么困难,他在正定时经常在大街上接待群众,现场做信访工作。为了解决全县人民温饱问题,他勇于担当,一举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作为民政系统的党员干部,更要心系群众冷暖安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把“为民服务”的口号从嘴上落到服务群众的一件件实事上,把“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工作理念从心坎传递到具体细微的工作中,在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做事唯实”中,涵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精神。不讲套话,不喊口号,说话干脆,干事利索,不摆花架子,不搞虚的东西......这是正定的干部群众对习近平的深刻印象。他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求县四套班子干部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跑乡村。他熟读正定县志史料,拜访名家,走街串巷,勘察古迹。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决定让古建筑从沉寂中苏醒,抢救古树古寺古城墙,挖掘资源潜力发展旅游业,把正定带入发展的快车道。当前有些年轻党员干部直接从校门到机关大门,缺乏实践经验,更应该在思想、作风、工作上围绕“实”字下功夫,发扬实干苦干巧干精神,做到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投身到为民办实事、服务发展大局的伟大实践中去。

  于“思想观念唯新”中,坚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开拓决心。在正定,习近平敢为人先,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实施了不少新举措。他提出“不改革才是犯了大错误”,因时就势明确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担着“枪打出头鸟”的风险,力排众议在河北省率先试点“大包干”,成为正定改革开放的先导。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方能在时代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十四五”期间,民生需求升级,如何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尤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多一些因势而谋的思虑、应势而动的举措,推动“十四五”规划蓝图变成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画卷。(市民政局  陈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