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思践悟

向光而行,满身晴朗——读《目光》有感

时间:2023-01-09  来源: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医者,是我一直以来颇为钦佩的人。他们学术精湛、仁义博爱、妙手回春,是身体在苟延残喘之际的精神依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这三年,他们白衣仗剑、冲锋陷阵、舍己为人,总能直接触动我的内心,晕开五味杂陈的思绪:医护工作是怎样一番情境?他们如何克服对病魔、对死亡的恐惧?又如何镇定面对一个又一个悲情的家庭……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翻开了《目光》这本书,心想或许能一窥究竟。

  陶勇,《目光》这本书的作者,比起作者身份,人们更为熟知的是他“首都十大青年医生”的傲人成绩和2020年1月被患者暴力伤害的骇人听闻。突如其来的伤医事件,使陶勇成了新闻人物,也再次将暴力伤医的话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面是对医者仁心的无限惋惜与同情,一面是对歹徒暴戾的万千愤懑与讨伐,两种情绪交织摩擦着,一步步推动社会对善恶、对医患、对人性发起深思。而《目光》这本书,被誉为一个医生的沉思录、一部人生的解答书,正从陶勇医生的“第一视角”,给了我更多意料之外的启示。

  书中以这样一次厄运为起点,首先探讨的是善恶观。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争诸子百家时期就各有各的观点,陶医生原本一直活在人性本善的思想中,对每个病人尽心尽力,也相信换来的将是真诚相待。这点滴善德的积累,逐渐奠定了他作为医者的品行基础。但伤医事件给了他不同的思考,他在书中说到“人性复杂,善恶总是一念之隔,现实或许总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劣,现实就是现实。”哪怕是经历了被报复伤害的至暗时刻,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陶医生仍不愿意将现实想的那么低劣,坚持并思考着内心的善良,最终决定放下这件事和这个人在他身上的“恶”。他努力从社会的帮助、患者的感恩和同事们奋力抗疫的行动中聚集更多的善,不仅悄悄疗着心底的伤,还毅然坚持着公益事业,他加快促成了彩虹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和《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的出台。“初心放在最大的诱惑和最深的伤害里才能检验其珍贵”,陶医生的话直指心灵,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他“善”的根源,这又何尝不是心怀“国之大者”的生动写照呢?

  陶医生在书中还写到了许多读书的内容,引经据典可谓酣畅自如。一位80后“学霸”医生,不仅在眼科领域有着卓著成绩,在帮扶患者、投身公益方面彰显着医者担当,更是一位爱读书、爱哲学、爱生活的阳光大男孩,博古通今、思想深邃又清澈,这让我的崇敬之情更添几分。当《目光》看向死亡,他通达的生死观俨然是有迹可循。“恐惧应该是活着的警示,而不是枷锁。”正如他所述,从医之后他没害怕过死,甚至在同死神擦肩而过的时候。他说对死亡过分恐惧,会让一个人在生死时刻慌乱阵脚,不惧死亡、向死而生,反而能抓住一线生机。作为尘埃的我们有幸来此世间走一遭,重要的是过程和感受,对陶医生而言,他正感受着医学事业带来的愉悦和价值感,对我而言,发挥自我的价值,找寻工作的意义,体会生活的美好,这不就是生命的意义吗?

  关于医生,很多人望而却步,一来学医之路艰涩难熬,二来行医风险日益增高。而陶医生谈及自己的从医经历,仍笃信自己注定是要当医生的,并刻苦钻研、精诚行医,将满腔热爱付诸于眼科事业,致力于帮助别人获得光明。书中记录了许许多多关于眼疾病患的故事,疑难杂症面前、穷苦家庭面前,他总能坦诚相待、倾囊相助,既治身病,又医心病。文字里无不透露出着他对“苍生大医”的崇高信仰和不懈追求。即使遭此横祸,他也丝毫没有怀疑初心、动摇信念,而是把苦难视作考验,进一步理解患者心态,坚定从医信念。热爱,自有万钧之力,让他勇于搬开厄运的石头,从磨难中走出来,依旧形如少年,眼里有光、心中有火,始终相信爱可以治愈时间一切的苦难,相信每一双眼睛的背后,都是光明。

  《目光》里的故事,一个尖锐血色的开端之后,满纸都是平凡世界里的温情流露、一名杰出医生的坚毅心声,仿佛在苦难中开出的小花、在黑暗中跳跃的火苗,坚韧不拔、绚烂夺目,其背后的哲思耐人寻味、予人温暖。若生命是一场旅行,那初心就是引路的光,无论风雨泥泞、荆棘坎坷,勇敢地向光而行吧,你必将找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收获满身晴朗!(市税务局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