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思践悟

奔赴皓月星辰 初心不忘——读《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有感

时间:2023-01-09  来源: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他是才华横溢的翻译家,把唐诗、宋词送到英、法世界,也把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带给中国读者,他是中西文化的桥梁,为世界留下永恒的翻译之美。他就是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是许渊冲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期间(1938-1943)所写的日记,记述了他早年离乡求学、从师问道、从军报国等等经历,立体展现了一代翻译泰斗青年时期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从中亦可管窥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名校的教学风貌和历史魅力。细读许渊冲五年的青春故事,不论是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意气相投的探讨交流,还是上课、读书、交友的细碎生活,都饱含着一代知识青年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的朝气与志气,这些对吾辈青年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求知:开卷有益

  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母亲受过教育、擅长作画,对他的家教不言而喻。而他的表叔熊市一写了一部英文剧本《王宝钏》,风靡英美,甚至因此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良好的家风,为幼年的许渊冲种下了“开卷有益”的种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侵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及东南大部分地区。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也就在这一年,17岁的许渊冲离开了清江之滨—江西永泰镇,自此开启了他的大学求学生涯。

  翻看他的大学时期的书单,你一定会忍不住感叹!大一、大二、大三、从军、大四,每学年都分门别类,足足有9页之多。书籍作者涵盖古今中外,有巴金、曹禺、胡适、鲁迅、矛盾、沈从文、朱自清,也有契诃夫、果戈里、托尔斯泰、高尔基、莫泊桑等等,内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哲学等等不同类型。

  他曾在日记中写到“我发现要读的书太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即使一天到晚求知,时间也不够用,何况还要劳逸结合?在我看来,求知是要求乐。如果知而不乐,那应该何去何从呢?”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他的求知若渴。热爱阅读,乐于求知的习惯,也为他日后大有作为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求进:担大任于肩

  在1938到1941年间,日军频繁轰炸昆明,数次目标为西南联大。在这段时间里,许渊冲学习愈发刻苦,万分珍惜这战火中的一片宝贵求学之地。他在一则日记中写道:“日本飞机二三十架轰炸昆明……炸弹就落在我们前后左右,炸出了很多大坑,掀起了大片泥土,铺天盖地压在我们身上,还好我们没有给碎片击中,总算运气。回到新校舍一看,理学院的宿舍炸倒了一间,篮球场上炸出了两个大坑……床上落满了尘土。大难之下没受损失,赶快抓紧时间读书,不要等到炸得读不成了。”

  国家危亡之际,连一方读书的净土都难以寻到。这样的危急存亡之时,更需要读书。许渊冲在日记中记下了老师的教导:“我们既要有爱国的热心,又要有科学救国的决心。”前线的战士们固然可敬,但要从根本上让国家强大,最需要的是尖端的人才。在今天又何尝不是呢?和平年代里,人才依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

  许渊冲还在日记里写到了对未来的憧憬:“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落后只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如能发奋图强,恢复光荣文化传统,发扬科学创造精神,急起直追,迎头赶上,要和西方并驾齐驱,恐怕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放到今天似乎依旧不过时。

  许渊冲大三时,还曾报名参军抗日,为“飞虎队”的陈纳德(克莱尔·李·陈纳德,美国空军军官,飞虎队大队长)做情报翻译的工作,还因此获得过一枚镀金的“飞虎章”,这一年许渊冲二十岁。1942年7月,服役期满,许渊冲回到联大,继续完成大学学业。

  在那个动荡与热忱并存的年月,许渊冲和中国最优秀最有骨气的一批青年人一起,在破碎山河中学习并守护着中华文脉。

  

求精:择一业而终

  在许渊冲读中学时,毕业生向往的理科殿堂是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则是清华或者北大,而许渊冲因为理科成绩不好,便选择报考了文科。彼时,清华、北大、南开已经联合组成了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于是思虑再三,许渊冲第一志愿便大胆地选择了西南联大外文系。没想到,一次在英文杂志《进步周刊》的意外涉猎,让他如获至宝,并成功转化运用,再加上稳定的写作手法,竟然在考试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分数,并因此补足了其他科目的不足,成功考进了西南联大。许渊冲在日记中写道:“这一糊糊涂涂的决定结果对我一生的决定起了重要作用。”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在联大,许渊冲的老师有钱锺书、朱自清、闻一多,同学有杨振宁。他在学习上“暗自”对标杨振宁,想在比他更加出色。他在日记中写道:“公布英文考试成绩了,我得79分,是全组的第二名;第一名是杨振宁,得80分。……我是外文系的学生,而杨振宁是物理系,他只用了一小时,考试成绩还比我两小时更好,这实际差距就不只一分了。”

  没有人生来就是大师,专家学者宁有种乎?在学业学术上的精益求精,成就了日后的许渊冲。这一切从他的日记里便可一见端倪。

  1939年4月5日,许渊冲在日记里用英文写道:“张佛泉先生讲的政治学很有趣味。今天晚上他讲哲学思想中的一元论和多元论。他说一元论看到的是整体,多元论看到的是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存在,部分和整体都是存在的,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正如人并不等于头脑+身体+四肢。”在这段话的启发下,后来做文学翻译的时候,他发现句子并不等于字的总和,这才对翻译的认识进了一步,主张翻译不但要翻译字内之意,还要翻译字外之意。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他前往国外继续学习,回国后,在教学和翻译岗位上长期奋战,贡献了几乎一生的精力,在一方书案前,一坐就是一辈子。199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2010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2014年,被国际译联授予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登场?有我担当!你我的样子,便是中国未来的模样。愿你我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奔赴皓月星辰,初心不忘。(市税务局   杨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