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思践悟

市数据局刘兆萍:品悟“知青岁月” 书写“青春答卷”——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时间:2024-05-27  来源: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2023年,我有幸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走进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旧居,重温那段艰苦奋斗的知青岁月,内心深受触动和震撼。近期,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灵再一次受到洗礼。在那一段段访谈回忆录中,无论是青年习近平在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还是在百姓炕头的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汲取前行力量的精神宝藏。

  

  品悟“念兹在兹”的赤诚之心,砥砺“百炼成钢”的青春志气。“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回望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正是在梁家河村里树立的鸿鹄志向,指引了他日后的人生方向。他在追忆陕北时光时曾说:“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心急如焚……这些都是他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如磐信念的真实体现。只有树立坚定志向,奋斗之路才有坚实根基。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把服务人民的宗旨贯穿始终,矢志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品悟“艰苦奋斗”的实干之力,锻造“百折不挠”的青春骨气。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青年习近平主动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成为村里劳动的好把式、乡亲们眼中的“好后生”。他带领梁家河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在“苦日子”中不断改变村容村貌,为当地百姓带去实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自找苦吃”,拿出“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决心,在直面挑战中迎难而上,在历经风雨后愈挫愈勇,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品悟“学海无涯”的勤学之志,厚植“百尺竿头”的青春底气。“痴迷读书”是梁家河人对青年习近平的普遍印象。他到梁家河插队时,不但自带满满两箱子的书籍,还坚持走三十多里的山路去借书。即使白天辛苦劳作,晚上还要借着昏暗的煤油灯阅读至深夜。学无止境,学贵有恒。我们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常怀“本领恐慌”,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立业使命和精神追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补足精神之钙,增强服务本领,夯实为民底气,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无私奉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