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思践悟

市民政局陈永跃:振复东林书院讲学的先贤

时间:2024-06-17  来源: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一条运河,横亘古今,连接着千年南北经济命脉。

  一座古城,屹立河畔,叙述着千年历史与朝代更迭。

  一所书院,承续道统,在中国思想史演进的时空里照射出了耀眼的光芒。然而事在人为,能把曾经辉煌的书院再次复兴、又再续道统的人,又如何不让人敬佩?如何不让人景仰呢?

  在暮春时节的一个午后,怀着虔诚与敬仰的心情,再次来到了位于运河岸畔的东林书院。在触摸历史履痕中感悟着复兴东林书院者的人格魅力、胸襟胆识和学问道德。

  

  四百多年前,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身为吏部考功主事的无锡人顾宪成,因与吏部尚书孙鑨、考功郎中赵南星在举贤用人意见的不同并连带违逆帝意,遂被削籍归里,回到他的老家江苏无锡张泾(今江苏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张泾)。从小就志于儒家学术思想的顾宪成认为当时盛行的“心性”之学流于空疏,于实际社会风俗无补,遂有了“一是矫挽王(阳明)学之末流。二是抨弹政治之现状”想法。到了万历三十二年四月,他即向当时的无锡知县林宰、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呈上了《请复东林书院公启》,请求重建东林书院,振兴儒家学术。

  他在公启文章的开头说,宋朝杨时先生是北宋理学宗师程颐、程颢的学生。杨时先生学成南归后,即被程颢寄于“吾道南矣!”的厚望。当时的学者翕然相从,尊他为正宗。考察学术派别的历史,杨时在无锡讲学有长达十八年之久,而在他当年讲学的地方,则建有东林书院。因为岁月久远的缘故,现在旁落成了僧侣居住的东林庵,书院则被废弃。从当年杨时到东林讲学至今已五百余年,人们每每经过此地、言及此事的人们俯仰顾盼,莫不喟然叹息。我等僭越且不自量力,打算共同复兴书院,但是想到祠堂是崇奉先哲们嘉言懿行的地方,更是道统所系;书院是扩大学友的丽泽,是学脉所系。这样的事情关系重大,不借助县、府恩宠光辉是不可能复建好,并声名遐迩、永远流传下去的。我会同本县学友马希尹等一起上请县、府支持这一复兴书院的义举。在这篇请求县、府复建书院的文章里,顾宪成说:“先生(杨时)之道,其源远矣,其流长矣,及门之乐育既多,过化之余风未泯。而今而往,有能绍述遗训,如当年之在东林。一传而为喻(玉泉)工部,再传而为尤(袤)文简,三传而为李(纲)简肃、蒋(重珍)忠文。”以此上推,人们没有让北宋杨时先生的学脉中断,这全赖杨时先生之教诲。他提到,若现在复兴书院,也会象以前一样,冥契心宗,如同当年传承杨时先生的学问在福建南剑般,一传为罗(从彦)豫章,再传为李(侗)延平,三传为朱(熹)考亭,直接周(敦颐)程(程颐、程颢)的正统学术,把杨时先生当年的恩赐教诲转化为具体实践。杨时先生在此地教育影响巨大。知县、知府本是本地教育主要领导者,平时听到、看到的,无不历历在目。因为我荣幸受到马希尹等人的邀请,上表给县、府表彰正统的学术,使其焕发出幽光,规整有序的礼仪刑罚如在身边,为身边之士树立示范标榜,振复起向学之士,让他们昭然向往之有所归。不浅薄于局限惠山九峰二泉之间,而将要深获得抵达濂洛关闽之学术的高深境界。这样造福吾乡盛事,真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我们仰慕追随先贤道德行谊,特向知县、知府请求的。我们以自己的诚心诚意,听从你们的决定。当时的无锡知县林宰、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接到顾宪成公启文书后,迅速予以批准,四月十一日予以动工,九月九日告成。所有费用皆本地缙绅捐赠。而修复后的东林书院,顾宪成偕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讲学其中。在当时,坚守着儒家道义而忤时的士子,本是纷纷退隐山林荒野间的,在听闻到了东林讲学之声起后,遂闻风响应,以至学舍不能相容。而其讲习儒家学术之余,往往是讽议朝政,论衡裁量人物。在朝中为官士人钦慕此风者,多遥相呼应,由是东林名声大震,而忌者亦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钱穆在其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称东林书院讲学:“盖起万历,迄崇祯,与明相终始者凡五十余年。然黄(宗羲)梨洲为《东林学案》,凡著十七人。”东林讲学大体“一是明是非、立纲纪;二是斥乡愿、进狂狷;三是提倡节义。”东林讲学贵重实践,一辈读书人重气节“尚名检,分黑白,明是非,肯做忤时抗俗事。不畏祸,不怕损名,不肯混同一色,不愿为乡愿。”结果虽然被阉宦之徒群相弹射,但东林党人满腔热血尽撒于知行合一的儒学本色。顾宪成岳岳之概,高攀龙从容就义,黄尊素慷慨赴难,吴钟峦举火而卒,华允成、陈龙正绝粒而死,真可谓真钢百炼,舍生取义。东林流风未泯,明亡清兴,满清入关后,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反清复明壮烈之举,而民族之气节此间亦豁然屹立。顾炎武终身不仕,王夫之栖伏林谷,东林之嗣响遍及江南,延及华夏。真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所言必求能行,所思必求能用。而东林书院复兴的开始,则正由顾宪成的这篇《请复东林书院公启》。

  子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演进的大幕起起落落,然而在此世相纷呈的舞台,从来都是为数不多的先知先觉们带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赤诚情怀,以自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主张来引领社会的风气。他们用知行合一书写着高尚与传奇。既便时光逝去,朝代更迭,那一份人格与思想的伟大却让后来者对温情与敬意深深收藏在心底。顾宪成生前曾以诗言志:“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他为复兴东林书院的讲学所付出种种努力正是最好的注脚。

  尘世无常,性命终将逝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盘桓半日之后,在迈步跨过书院大门,又一次蓦然回首“东林旧迹”旧额,发现此四字的背后似乎正是顾宪成高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