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局
来源:机关先锋网 时间:2025年09月23日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根据市委市级机关工委《2024年度市级机关单位高质量发展满意度评价情况反馈函》的要求(针对性意见无),市应急局党委坚决扛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政治责任,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着力为基层减负、为企业赋能,做到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作为,以实际行动持续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
一、坚持站位全局,强化政治自觉
市应急局党委专题召开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会议,集中研判应急条线减负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坚持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一体推进,同频共振,对标对表,研究改进措施。一是注重深学细研。局党委结合为期3天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学习内容,采取领导领学、专家辅导、集中自学和个人自学等形式,原原本本、反复深入学习,吃透精神实质。坚持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作为局党委会议重要议题,及时传达市级层面专项工作机制会议精神和典型案例通报,明确纪律红线,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二是坚持严查深剖。局党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对照《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问题清单》《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清单》,结合分管工作领域和自身岗位职责,深入查找应急管理系统领域存在的问题,逐一建立集中整治台账,扎实推进问题整改。三是敢于真改实纠。将往年的安全生产督导调整为安全生产督查,各组督查地区、部门不固定,每季度进行轮换调整。严肃督查工作纪律,不得要求基层层层陪同,不作宣传报道。督查过程中除法定明确要求或因核对问题、核查线索外,原则上不要求基层单位或被查企业(单位)准备专门台账,不以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等作为评价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是否落实的依据。
二、聚焦主责主业,狠抓规范执法
坚持“提质减量”促规范,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严格精准规范执法,减少现场检查的频次,提高执法的质量和效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部署在全市应急系统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一是推行亮灯管理,减少重复执法。严格落实“分级分类”执法,统筹编制市、县、乡“三级”年度执法计划,明确一家企业只对应一个层级执法主体,重点企业年度内计划执法原则上不超过1次。对纳入计划执法检查的企业实施“亮灯管理”,年度内重复检查3次的企业亮黄灯,重复检查4次及以上的亮红灯,提醒执法人员合理安排计划,做到无事不扰,防止重复执法。2024年我市重复执法检查比上一年减少706家。二是严格检查企业、频次、标准。深化清单执法,提高执法精度。编制安全管理事项清单,从“人员、机械、物料、环境、管理”5个维度梳理现行重点规范标准。统一执法检查标准,公开执法重点事项清单,明确违法情形、实施依据和裁量标准,规范全市安全生产执法宽严程度、同案处罚幅度和专家检查标准,做到执法尺度统一。严格按照执法检查计划内的企业实施检查,检查频次不得高于上级文件规定,严禁违规实施异地检查,研究实施“扫码入企”。完善行政检查工作清单,杜绝随意检查。实施专项检查评估报批制度,业务处室、执法部门针对突出问题部署的专项检查需向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实施柔性执法,减轻企业负担。推行“慎罚”“容错”机制,严格执行《江苏省应急管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试行)》,对初次违法、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按程序免予处罚,先后对82家企业实施不予处罚。推动实施重大事故隐患“主动上报”制度,激励企业整治重大事故隐患,全市有135家企业主动上报并整改了141条重大事故隐患。
三、着眼基层短板,提升服务效能
坚持重心下移,深入开展“四下基层”调研走访,聚焦基层难点堵点,优化服务解难题促发展,不断研究安全治理新打法,在攻克疑难杂症中提升应急管理质效。一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专职安全员、消防监管人员“三支队伍”管理,研究制定《无锡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准军事化管理规定(试行)》,全面提升基层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实战化能力。清明、“五一”期间,全市各级应急部门执法人员、专职安全员下沉企业一线,指导服务危化、冶金企业1326家,发现问题隐患2573项,立即整改2165项。二是推进安全生产治理模式智慧化转型。按照“可预警、可监测、可处置”要求,全系统全流程推进“两张清单”平台建设,推动“两张清单”城市AI模型在重点工贸企业、消防重点单位等市场主体的应用,研发预警与监测、响应与处置、决策与培训、协同与服务等应用场景,推动安全生产无感化监管,为基层赋能安全监管。三是加强企业安全服务指导。鼓励化工和危化品企业开展安全审计,全面诊断企业安全风险,强化风险管控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现场指导帮扶,企业安全审计报告抽查合格可视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复核、安全许可现场复核、事后监督检查合格通过,配套安全审计专项奖补资金95万元,对审计报告复核通过的企业实施资金奖补,助力企业安全发展。